当科学遇见人文,世界经典名著阅读分享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29文章来源 图信中心作者责任编辑高瑄 管舜瑛

1115日,图书信息中心联合人文科学研究院、书院,于校图书馆举办世界经典名著阅读分享会。本次活动作为图书馆“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梦想——世界名人雕像在上海摄影作品展”的拓展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明互鉴的力量,进一步体现我校国际化发展特色。活动特邀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邹羽作为领读嘉宾,他倾情朗读了英文诗——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为分享会拉开序幕。


  会上,领读者分享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理想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自我与本我》等经典的阅读感悟。“文学离不开年轻人。”邹羽为学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而感慨:“世界经典名著是永恒的,将永远印记在人类向善的基因里”。

图信中心副主任孙小影在阅读会中分享了曾读过的《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等世界名著。时至今日,这些书籍依然是图书馆外借纸本图书排行榜上的“常客”。“经典”在时间长河里诠释着永恒。

 “少年维特在浪漫与理智、自然与规制之间的挣扎,深深地触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他对绿蒂的爱情,是纯粹天然的,他们一同在胡杨树下度过悠然惬意的时光,通过一只金丝雀传递秋天的祝福和美好的亲吻,和孩子们打闹、嬉戏。然而这种纯粹天然的爱情却时常被人的理智与社会的规制之力量撕扯着、拷问着,‘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他究竟算什么!他不是在正好需要力量的当儿,却缺少力量么?当他在欢乐中向上飞升,或在痛苦中向下沉沦时,他都渴望自己能融进无穷的宇宙中去,可偏偏在这一刹那,他不是又会受到羁縻,重行恢复迟钝的、冰冷的意识么?’可这两种力量的对抗,或许才恰是浪漫精神的本质,使得我们人生的火焰持续炽烈燃烧!

 ——《少年维特之烦恼》

分享者:俞欣楠

 “我开口之前最担心的是时间。用声音传递信息是很有限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慢于光的同时,它的接收也不像文字般线性的,只能是单个的,小刀一样刺入一个人的头脑。10分钟里想要传达好象征理性情感交织世界里、神明一样的存在的哪怕片段的作品,我觉得都是难以完成的事。因为任何一个大词、句子、比喻,都牢牢嵌套在作品里,作品都缠绕在作者连绵的人生里。没有什么是独立存在着的。所以今天我被一种精确的解剖的美刺中了。为了跨越表达带来的误解和时间的巨大束缚,热爱书者精选笔画,为我勾勒出最贴近他们心中最美者的形象。朗诵本身又极具力量,铅字在饱满的吐字中缓缓立起来,让文字连接处流动的情感前所未有的清晰,将加速度灌注于小刀传递给我。可以听到用生命歌颂追求又自然畅然的爱、无法完美定格但可以让美再活一次的诗、对抗的加速着不再完整的‘我’,这是被手术刀样精炼的观点刺中的快乐。

 ——《理想国》

分享者:胡雨桐

 “我选读的这首诗从个人美德传承的角度,表达了莎士比亚对‘美的永恒’和‘爱情’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莎士比亚独具特色的情爱观。诗中,莎士比亚认为,自己的诗歌无法恰如其分地记载一个人的美德,要么会被人认为不善言辞,要么会被认为过甚其词。而这一点,与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看来,美是存在的,永恒也是存在的,我们不仅可以窥探全部,还都可以撷取一二;而美的永恒应当也存在,但我们却‘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人啊,我们自知穷极一生,在追求完美的荆棘之中上下求索,最终也不过是到达一个不完美的完美而已,但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愚蠢的执着,恰是最浪漫、最理想、最完美的完美。在我个人情感枯竭的当下,或许只有夜晚与诗歌才能勉强唤醒那一点点微弱的灵性。感谢屠岸先生精湛的翻译,让我得以领略莎士比亚诗歌的思想与神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分享者:陈财源

 “我选读的这两个小段,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大家可以看到,弗洛伊德把完整的人格拆分为三个角色: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着我们身体中生物的本能,所以力量非常强大。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还给出了‘本我’的基本原则:唯乐原则,即自始至终都以追求满足、获得快感、避免痛苦为唯一目的。基于此,我们经常不由自主地想着偷懒一下、看到好吃的忍不住、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等等,这都是因为我们生物的本能——本我的需要,‘自我’哪里有力量能纠正呢?这就好比,骑手把骏马带到一片肥美的草场,然后告诉马儿:你不要吃草!显然这很不现实。厉害的人是怎么做的呢?其实他们都有一些方法来管理各种诱惑,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一点点,比如说,不要把手机带进卧室,这样就能远离短视频之类的诱惑。

 ——《自我与本我》

分享者:徐昊